犬猫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Myelography)是一种将造影剂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再拍摄X线片或CT扫描摄片的检查方法,用于一系列脊髓相关疾病的诊断。广义脊髓造影包括传统脊髓造影和CT(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脊髓造影。现所指脊髓造影一般为传统脊髓造影。犬脊髓造影用于临床的报道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

1 适应症和禁忌症  脊髓造影是一种具有一定损伤性的影像诊断方法,只有那些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士才能进行此项操作,必须严格限定其适应症和禁忌症。

脊髓造影只适用于表现脊柱疼痛或神经障碍,而X线平片和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又不能确诊的病例。脊髓造影适用于以下情况:(1)X线平片观察不到脊柱病变。(2)X线平片检查与临床症状和/或神经检查不符。(3)X线平片显示多处病变。(4)X线平片检查可疑。(5)确定病变部位,用于选择手术通路。(6)外科决策需要确定脊髓肿胀和受压的范围。(7)排除脊髓受压引起的神经疾病。

脊髓造影禁忌包括:(1)凝血异常。(2)全身性败血症。(3)与上次脊髓造影间隔时间小于一周。(4)有碘造影剂过敏史。(5)癫痫史。(6)妊娠。(7)穿刺出全血。(8)穿刺部位局部感染。(9)不能耐受全身麻醉。

2 造影剂 脊髓造影理想的造影剂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无毒。(2)易与脑脊液混合。(3)能够自动清除。(4)具有水溶性。(5)等渗时不能被X线穿透。(6)可以迅速吸收。(7)价格能够承受。造影剂的发展经过油性造影剂、水溶性离子型造影剂、水溶性非离子型单体造影剂和水溶性非离子型二聚体造影剂这几个阶段。最早使用的油性造影剂由于流动性差,成球形不易扩散,影像诊断质量差,且造影后易得蛛网膜炎的缺点而早已不再使用。第一代水溶性造影剂为离子型低渗性造影剂。尽管与脑脊液的混合性良好,但由于存在注射后可显影的时间短、安全性差,并发症严重,造影后神经症状加重的缺陷,也已不用与脊髓造影。20世纪70年代,甲泛葡胺(metrizamide)做为第一个水溶性非离子型造影剂被广泛用于脊髓造影。但由于造影后癫痫的发病率显著提高,这种造影剂也已经不用脊髓造影。现在广泛用于小动物脊髓造影的碘酯六醇(iohexol)和碘帕醇(iopamidol)为第二代水溶性、非离子型、单体低渗性碘制剂,化学毒性极低。碘曲仑(Iotrolan)为第一种二聚体非离子型、六碘化合物。临床实验表明碘曲仑与蛋白结合率低,主要通过肾脏排除,是当前最安全的造影剂。但由于黏稠度增加,以及价格昂贵的原因,很少用于小动物脊髓造影。造影剂的推荐剂量为0.3~0.45 ml/kg,根据造影剂的碘含量、需要显影的部位、注射造影剂的部位和动物的体重可做适当变化。

3 穿刺位置 小脑延髓池穿刺脊髓造影易操作,显示颈段所需造影剂的量少。但造影剂常不能通过病变部位到达后段的蛛网膜下腔。而增加造影剂的量仅会使造影剂向头侧的蛛网膜下腔移动,进入脑室系统,增加脊髓造影后并发癫痫的可能性。有人提出在延髓池注入造影剂后,把犬放置在斜面上,保持头高尾低姿势5~10 min,这样可以使造影剂通过病变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到达后段。然后再抬高头和尾,使病变部位位置最低。这样就可以使造影剂积聚在病变部位周围,显示病变部位的清晰影像。              


腰部穿刺流出的脑脊液

    传统腰椎穿刺脊髓造影小型犬的进针部位为L5L6,大型犬的进针部位也可选L4L5。由于腰部背侧的蛛网膜下腔窄且没有明显的定位标志,一般都将穿刺针穿透脊髓到达腹侧的蛛网膜下腔。定位的标准是穿刺针在抵达下椎管之后稍稍上提2~3 mm。肥胖犬由于触摸脊突困难,难以定位脊髓穿刺部位。同时由于穿刺针抵达椎管的距离增加,使得腰部脊髓造影的难度增大。可以通过透视,脊突部位切开以及预先放置穿刺定位针等方法解决肥胖犬脊髓穿刺困难的问题。

    只要避开脊髓腰膨大,小型犬的穿刺部位可在L1L5之间,大型犬的穿刺部位可在T13L2之间。穿刺部位越靠前,脊突越容易触摸,操作越容易进行。但伴发硬膜外和中央管显影的概率分别为30%和20%,比传统腰部穿刺脊髓的概率要大,这可能与穿刺部位靠前有关。在腰段脊髓造影之后尽管神经学上没有表现常,但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穿刺部位脊髓出血、神经胶质增生和轴索变性。表明当前所接受的腰部脊髓造影都可以导致脊髓出现病变。在枕寰关节的延髓池穿刺容易引起癫痫,存在穿刺针进入延髓和颈段脊髓的可能。尽管腰部穿刺比延髓池要安全,但仍然有5%的狗在用非离子水溶性造影剂造影后发生癫痫。尽管脊髓末端位于腰椎后段,但仍然有85%的狗的终囊向后延伸进入腰荐关节。在MRI检查时经常可以在狗腰荐段看到脑脊液。在狗腰荐部位行硬膜麻醉穿刺时,意外穿刺到蛛网膜下腔常看到脑脊液的流出。Toshie ISERI等基于以上三个事实,并根据人脊髓终止于L2而腰椎穿刺却在L3L4或L4L5进行的现状,提出在腰荐结合部进行脊髓穿刺造影。在腰荐处行脊髓穿刺时没有观察到后肢和尾部的痉挛,注射造影剂也没有观察到心跳和呼吸频率的增加。并且在苏醒后30 min内也没有观察到癫痫等神经症状。由于腰荐间隙大,易于定位和穿刺。但从脊髓造影片上可以看到硬膜终囊背离腹侧,硬膜囊与椎管的间隙增大。这就使判定穿刺针在蛛网膜下腔更为困难。

4 X光片拍摄 摄片的常规体位为腹背位(VD)、右侧位(LeRtL)和左侧位(RtLeL)。但如果占位性病变(突出的椎间盘物质或硬膜外的肿瘤)位于椎管的腹外侧或背外侧,常规体位的脊髓造影影像将显示正常,只有斜位摄片才能发现异常。造影剂在蛛网膜下腔内的分布受重力的影响,造影剂更容易积聚在位置偏低侧的蛛网膜下腔,即紧贴片盒侧的蛛网膜下腔。如果硬膜外实质病变位于不是紧贴片盒一侧,如果蛛网膜造影剂充盈不充分,就有可能不能清楚辨别病变。可能存在脊髓压迫,但脊髓造影影像不清晰时,建议拍摄对侧X线片。

颈椎后段脊髓造影时如果是按照常规拍摄腹背位,则颈椎后段位置最高,造影剂不容易在此部位聚集。而拍摄背腹位X线片时,由于颈椎后段要比颈椎前端和胸椎段位置低,造影剂易积聚在此部位,从而使显影更为清晰。

传统上认为由于硬膜终囊终止于L6S1,脊髓造影对于诊断犬马尾的意义有限。且腰椎后段的硬膜外腔增大,常规体位时,硬膜外的压迫对蛛网膜内造影剂的充盈度影响降低,从而使脊髓造影对马尾的诊断率下降。屈曲和伸展位脊髓造影对许多马尾受压犬来说是一种精确的检查方法。与硬膜外造影和静脉造影相比,脊髓造影能更精确地显示病变类型和移位的方向。

此图为延髓池注入造影剂后,把犬放置在斜面上,保持头高尾低姿势5min后拍摄的右侧为片 

 

此图为延髓池注入造影剂后,把犬放置在斜面上,保持头高尾低姿势8min后拍摄的右侧为片  

    摄片时间的选择。一般在注射完造影剂后拍摄一系列X线片,直到造影剂充盈脊髓全长或造影剂终止于某一部位后不再发生改变。在注射完造影剂后立即摄片,此时造影剂弥漫最小,影像也最为锐利。有文献记载5条狗在侧位片上可以看到腹侧造影柱有两条造影剂线,而其中4只仅在注射完造影剂后30 s之内摄片才能看到两条造影剂线。硬膜外造影剂通过静脉的回流迅速吸收入腔静脉。因此在确定伴发硬膜外显影时,过几分钟后再摄片,蛛网膜下腔剩余的造影剂仍能显示有诊断价值的影像。但此时蛛网膜下腔中必须有充足的造影剂。

此图是一只大型犬,进针部位为L4 L5注射造影剂一分钟后拍摄的X光片

5 影像判读 正常蛛网膜下腔显影影像:蛛网膜下腔为蛛网膜和脑脊膜构成的腔隙,内充盈脑脊液。造影剂在蛛网膜下腔呈两条平行的高密度柱,在C5L7脊椎(C6T1脊髓段)和L3L4脊椎(L5S1脊髓段)适度膨大,在脊髓圆锥处汇合,并继续向后延伸。脊髓圆锥是透射线的脊髓向后延伸的圆锥状部分,包括S2Cd5脊髓段。不同品种,正常解剖存在一定差异。如中等体型犬的脊髓荐椎段位于第5腰椎,大型犬则位于第4腰椎,小型犬位于第6腰椎。造影柱边缘光滑,仅在脊髓根出硬膜囊处起皱。在一些品种的犬,腰段腹侧造影柱成波浪状起伏,椎体宽而在椎间盘处窄。侧位片,腹侧造影柱在C12较宽,而在C23极剧变窄,脊髓根在其他椎间连接处可以看到扇形透光线。腹侧造影柱在C23骤然变窄是正常的,认为这是由于硬膜在C12连接到椎管底部的缘故。C12较宽的蛛网膜下腔是必要的,可以防止此部位由于头部运动而造成的脊髓损伤。相比之下,幼龄犬椎管及蛛网膜下腔相对较宽,而脊髓的其他形态特征无明显不同。腹背位正位片,在C12脊髓上可以看到基底动脉的透光扭曲线显影。

   异常蛛网膜下腔显影影像:髓内占位性病变可见中央透光条影呈梭形膨大,一般左右对称。当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时,阻塞端呈“大杯口”征,正位和侧位片所见相同。脊髓不向任何方向移位为其特点。髓内肿瘤、脊髓炎、肉芽肿、脓肿、囊肿和脊髓空洞症都表现为脊髓增大,需密切结合临床分析。髓外硬膜内占位性病变与蛛网膜下腔关系密切,可勾划出病变轮廓,显示蛛网膜下腔增宽,其内有充盈缺损,若完全阻塞,则阻塞端呈典型之“小杯口”征或“帽样”征,由于病变直接压迫脊髓,可使脊髓向对侧移位。硬膜外占位性病变推移硬膜,造成对蛛网膜下腔及脊髓之间接压迫,使脊髓变扁并向对侧移位。阻塞端蛛网膜下腔受硬膜推移而受压变尖,并向健侧移位,故健侧亦变尖,硬膜外组织增宽征。若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常见造影剂突然中断,断端呈水平状或锯齿状。硬膜内外占位性病变同时具备上述两种特点。泪滴样形状、位于增大蛛网膜下腔背侧和脊髓偏移是脊髓造影影像蛛网膜下腔囊肿的典型特征。主要分布在可以高度运动脊髓段的背侧,当前报道主要在C24、和T913这两个脊髓段。硬膜外腔显影影像:硬膜外腔为从枕骨大孔开始,椎管内的硬膜与椎骨骨膜分离形成的腔隙,脂肪、液体和椎管内静脉丛占据此腔。造影柱呈波浪起伏状。在侧位片,造影柱的腹侧和背侧边界都呈波浪起伏状。硬膜外腔中的脂肪,特别是背侧,使造影柱中出现不规则的透光影。造影剂聚集在神经根周围。腰部穿刺容易出现硬膜外腔显影,特别是选择在L4-5之前穿刺时。通常硬膜外显影是病理性的,由肿瘤引起硬膜病变造成,如臂丛撕裂。

    硬膜下腔显影影像:硬膜和蛛网膜连接不够紧密,容易撕裂,形成硬膜下腔。硬膜下腔显影

影像形状取决于造影剂的量。造影剂常积聚在椎管背侧,这可能与齿状韧带限制了造影剂向腹侧流动有关。由于撕裂是随机的,仍有部分细胞与硬膜相连,造成在此腔中积聚的造影剂腹侧界起伏不平。侧位片可以看到背侧造影柱的背侧界光滑,腹侧界波浪起伏的“硬膜悬挂征”。硬膜下腔显影的另外一个特征是与蛛网膜下腔显影相比,造影剂显得更为不透光,这可能与没有脑脊液稀释有关。其他表现:与蛛网膜下腔相比,造影剂的头侧界成一定角;看不到基底动脉造成的充盈缺失,除非蛛网膜下腔也显影。在脊髓造影时,穿刺针的针斜面位于异常肿胀的硬膜下腔和正常的蛛网膜下腔,可见脑脊液流出,但注入造影剂后,硬膜下腔和蛛网膜下腔都将显影。延髓池脊髓造影硬膜下腔显影几率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使用皮下注射针而不是使用脊髓穿刺针。皮下注射针的针斜面更长,造影剂注射时容易同时进入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穿刺针缓慢进针容易撕裂脊膜,形成硬膜下腔,从而易使针斜面放置在硬膜下腔。小的穿刺针可以降低针斜面横跨硬膜下腔和蛛网膜下腔的可能性。

中央管显影影像:正常中央管显影时,造影剂出现在脊髓中央,形状规则、细。通常L5前行腰椎穿刺时出现。脊髓积水时造影剂在扩张的中央管中清晰可见,边界不呈波浪形。当中央管中造影剂量较少时,则由于脑脊液的稀释作用而边界模糊。在一些狗,中央管末段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蛛网膜下腔注射造影剂时,造影剂可以通过相通处进入中央管。而且当穿刺针经过中央管时,注射的造影剂可以通过针孔直接进入中央管。脊髓的严重损伤,不管是外伤、椎间盘突出或是肿瘤都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和中央管的异常相通,使延髓池或腰脊髓造影时中央管显影。延髓池周围的蛛网膜炎引起中央管变宽从而使脊髓变宽,导致延髓池处背侧的蛛网膜下腔缺失或很小。延髓池穿刺时虽然可见脑脊液流出,但此时穿刺针已经进入中央管。

脊髓实质显影:造影柱变宽,边界不清晰。表明脊髓实质受损,造影剂进入脊髓实质或是脊髓空洞,预后不良。

6 并发症 造影剂的神经毒性包括化学毒性、高渗透压性等。脊髓造影的副作用有癫痫、呼吸暂停、神经症状加重、心率失常、无菌性脑膜炎甚至可以导致死亡。癫痫被认为是由于运动神经的直接刺激导致脊髓癫痫阈值降低,从而使很小的刺激都可导致过度的神经活动。癫痫的发病率与造影剂的注射部位最为相关,延髓池注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腰部注射。尽管剂量相同,但注射造影剂总量大的病例发生癫痫的概率大。体重超过20 kg,发生癫痫的概率明显升高。癫痫的发病率与造影剂的类型有关:甲泛葡胺脊髓造影后癫痫的发病率为15%~40%;碘帕醇造影后癫痫的发病率为7%;而碘酯六醇引起癫痫的概率为1%。麻醉持续时间对癫痫的发生影响不显著,大多数癫痫在苏醒期一小时内发生。

    对脊髓造影动物使用酚噻嗪衍生物安定剂(如,乙酰丙嗪),可以增加癫痫发生的概率。这可能与降低癫痫的阈值有关。脊髓造影前脱水已经证明会造成造影剂缓慢吸收,导致不必要的神经毒性。甲泛葡胺脊髓造影后回抽脑脊液可以显著降低癫痫的发病率。但与没有回抽脑脊液的样本相比较,回抽脑脊液样本的炎症反应显著增加,嗜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蛋白的数量都增加。这可能回总结抽产生其他机制影响软脑膜产生严重的炎性反应。